榆與櫸這2種植物不僅長得很像;特性也差不多,
所以就一併介紹給大家。
分類上都屬於榆科的落葉喬木,(可參考最後面附註說明)
起初實在很難分辨,但看久了就可以看出端倪,
我覺得榆(一般的榆所指的是榔榆)的葉子比較圓、小、厚,
相對而言櫸的葉子比較尖、大、薄,
另外,櫸的葉子摸起來有類似砂紙粗粗的感覺,
樹皮而言,榆的皮相會有不同顏色的斑紋,
而櫸的樹皮我感覺像是水泥作的一般。(濕的時候會呈現綠色的感覺)
這是一般外觀來區分,並不是絕對,
千萬不要拿大棵榆樹的葉子與小棵櫸樹的葉子來比大小,
因為大棵榆樹的葉子可以比小棵櫸樹的葉子大上許多。
又譬如錦榆的葉子形狀與厚薄就讓我感覺比較像櫸,而不像榆,
因為它尖尖的、薄薄的。
不管是榆或櫸都很適合做為盆栽養殖,
而且不管小品、中品、大品皆宜,
以盆栽樹型而言,最典型的榆與櫸樹型當然是倒帚型,
不過其他任何樹型也都合適,例如直幹、雙幹、叢幹、模樣木、露根、文人樹、連根等等。
對於盆栽初學者而言,榆與櫸也是很好的樹種,
因為榆與櫸生性強健,也不太需要施肥,
比較重要是澆水與經常修剪它,
這樣就可以養得很好。
許多人沒注意到,
其實在台北市中心、世貿一館附近就聳立著一棵巨大且美麗的櫸樹,
這棵櫸樹位於信義路與莊敬路口附近。
移植這棵櫸樹,我想主人一定花了相當多的摳摳;
而移植這棵櫸樹的人,本身的技術與所花的心力實在令人佩服。
我不太喜歡老樹被移植這件事,
因為通常失敗者十之八九,
就算存活了,其中也十之八九難以恢復往日風姿,
能像這棵櫸樹一樣的,實在不多見,
如果下次有機會經過時,
別忘了順便欣賞一下它的美。
開始認真種盆栽後,
最大的收穫並不是真有技術創作出令人驚嘆的盆栽作品,
就像是學畫畫一樣,
最大的受益在於能夠欣賞各種植物、在各種時節的美,
偶爾在外走走,
轉角就能發現一叢盛開的黃蟬、一棵古樸奇美的老樹…
這種感動不花錢,
只是,用錢也難買到,
只要有心,足矣。
以下介紹幾種不同於榔榆的榆樹給大家參考:
錦榆


又稱斑葉榔榆、斑葉紅雞油,也有人叫做白榆,園藝栽培品種,一般似乎用榔榆嫁接。
日照要夠強,否則會先從葉尾開始變黃,然後落葉,
等葉子掉多了,樹勢就跟著衰弱。
喜歡它的葉色,嫩葉會帶有紅色,
有時整個葉子幾乎都是白的,
這要日照足夠才會呈現,
它的枝條比榔榆軟,有似垂枝的感覺。
斑葉榆(不知名)


這種的葉子較榔榆的小,
葉子形狀與錦榆不同,比較接近榔榆,
不過新生嫩枝像錦榆一樣帶有紅色,
缺點是相較於榔榆,它長得實在很慢,
而且葉子似乎也不容易長得茂密…
不過我覺得滿適合作小品盆栽的。
斑葉榆(榔榆變種)


這一棵是在作修剪時才發現產生枝變,
許多枝條中只有一枝有斑葉,
為保留斑葉特性,所以將其它沒有斑的枝條剪去,
因為斑葉的枝條比較弱,若還保留沒有斑葉的枝條,
日後斑葉的枝條極可能越長越弱;終至枯死。
極小葉榆(不知名)

這棵是在田尾公路花園逛的時候發現的,
這葉子小的實在到了出乎我的想像,
一般稱小葉品種會冠以「米葉」、「細葉」、「瓜子」、「雀舌」(小、長型)、「達摩」(小、圓型)
可是這品的葉子用以上名詞來稱呼似乎都無法形容他的小…
不過可先別高興得太早,
有時可能被用矮化劑等東東,
等到帶回家養一陣子之後,
它的葉子就慢慢變大了…>_<
至於這一棵是真的小葉子還是假的小葉子?
如果一年以後問我就會有答案了。
順便一提,小葉除了基因以及使用藥劑之外,
抑制生長以及經常修剪也可以讓葉子變小喔 ~
剃葉,以榆為例
榆與櫸都極耐修剪,而且越修剪,枝葉越茂密,
生長期間(約春季中~秋季初)可以施行剃葉,
剃葉就是把葉子拔光,讓樹重長葉子,
為何要這麼做呢?就我所知的有下列幾點:
1) 最主要原因是因為剃葉之處會萌發新芽點,如此可增加許多細枝(原本有葉子的地方,就可能長出新枝條來)
2) 刺激不定芽生長,即使不是剃葉之處,在剃葉之後會產生較平常多的芽點,可以在想要之處進行造枝
3) 一般樹會同時有老葉與新葉,剃葉之後葉子可以同時期生長,極具一致性
4) 剃葉之後,即呈現秋冬季節落葉之後的「寒樹相」(給人蕭瑟感),可以給觀賞者不同的盆景風韻
但有幾點須留意:
1) 葉子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產生養分之用,因此一般供剃葉的樹必須已儲存足夠養分,也因此樹勢衰弱的樹切不可進行剃葉
2) 拔葉的方向必須順著枝條末端方向拔除,否則樹皮易產生撕裂傷
3) 可保留弱枝與下枝的葉子不剃(以此平衡或控制各樹枝的勢)
4) 剃葉之後可同時進行修剪,因為此時最好判斷各種不良枝,也最容易做修剪
5) 剃葉之後必須接受充足陽光,以刺激芽點生長
6) 剃葉之後少了葉子的蒸散作用,因此水分需求會比同狀況下略少
7) 最好在傷口塗抹癒合劑,剃葉後幾天避免雨淋
有人說盆栽是活的藝術,每一個美麗的榆與櫸盆栽都是栽培者耗費無數心血與時間創作而來,下次參觀盆栽展時,觀賞之餘或許可以思考看看,看看栽培者是如何將一棵小苗拉拔、雕琢成一棵形似參天古木,但卻不過盈尺的銘木…
圖片2014/7/月中:
剃葉&修剪前



剃葉&修剪後



圖片2014/7/31:
剃葉之後芽點飽滿,要長出葉子了
圖片2014/8/6:
出葉子了

此棵榆樹已於日前出售



名稱:
榔榆
別名:
紅雞油(台灣)、紅雞榆、小葉榆、鐵樹、脫皮榆、豹皮榆、豹榆、掉皮榆、枸絲榆、秋榆、掉皮榆(河南)、豹皮榆(山東)、撓皮榆、構樹榆(江蘇)、Terubilu(泰雅)、Saniru(排灣)。
植物分類:
榆科(Ulmaceae )榆屬(Ulmus)
型態:
落葉中喬木,高可達 15 公尺
英文:
Chinese Elm,Smallleaf Elm
簡介:
榔榆與櫸樹外型相似,唯榔榆幹皮灰紅褐色,不規則雲片狀剝落;櫸樹皮則成粗糙灰綠色,榔榆是翅果;櫸是核果。材質堅韌,為建築、車輛、家具之良材,可供作車輛、農具及建材上等材料;亦是樓梯扶手,鋪設地板等高級木料。台灣原生,中國大陸、日本、韓國亦有分布。榔榆葉小、強健且萌發力強,是絕佳盆景素材,也是中國傳統的盆景七賢之一(盆景七賢:黃山松、瓔珞柏、榆、楓、冬青、銀杏、雀梅),給人拙樸蒼古之感,除一般做倒掃帚型外,也適合做各類樹型,直幹、曲幹、斜幹、懸崖、多幹等等皆宜。
水分:
表土乾時再澆水,小盆栽可用水苔包覆樹頭保濕,可讓樹頭腫大。
日照:
全日照
通風:
通風良好環境
溫度:
性喜溫暖至高溫,生育適溫15-28℃。
修剪:
耐修剪,弱剪可維持樹形並使枝葉綿密。生長期期間可施行強剪,約2~3周即可萌發枝枒。生長期期間也可剃葉,剃葉可促進不定芽萌發,是綿密枝葉最佳方法之一,剃葉後因水分需求減少,應控制水分,並接受全日照,以促進新葉萌發。不管修剪或剃葉,皆應於晴天施行,可避免傷口感染。
施肥:
春~秋季生長期期間可施長效肥,冬季生長停止期禁施肥。若是做為盆栽,不施肥或少施肥可抑制成長速度,避免枝條過粗以致型態不佳。
介質:
排水良好的山土、赤玉土
病/蟲害:
粉介殼蟲、硬介殼蟲。





名稱:
櫸
別名:
櫸樹、櫸木、光葉櫸、雞油、雞油樹、椎油、台灣鐵、馬柳光樹、臺灣櫸、櫸榆、椎油、雞母樹、台灣鐵、光葉櫸樹、光光榆、馬柳光樹
英文:
Zelkova
植物分類:
榆科(Ulmaceae )櫸屬(Zelkova)
型態:
落葉大喬木,高可達 30 餘公尺。
簡介:
台灣全島海拔 300~2,500 公尺中低海拔山區之闊葉林中;中部中海拔地區常見。用途廣泛,可做為盆栽、庭園綠化、藥用,其木材鮮紅赭色,質粗而硬重,是建築的上等材料:如作樓梯扶手,鋪設地板等,被稱為「台灣闊葉樹五木」(台灣櫸、台灣烏心石、牛樟、樟樹跟台灣檫樹)之一。
水分:
表土乾時再澆水,小盆栽可用水苔包覆樹頭保濕,可讓樹頭腫大。
日照:
全日照
通風:
通風良好環境
溫度:
台灣全島氣候皆適宜(除高山區域)
修剪:
耐修剪,弱剪可維持樹形並使枝葉綿密。生長期期間可施行強剪,約2~3周即可萌發枝枒。生長期期間也可剃葉,剃葉可促進不定芽萌發,是綿密枝葉最佳方法之一,剃葉後因水分需求減少,應控制水分,並接受全日照,以促進新葉萌發。不管修剪或剃葉,皆應於晴天施行,可避免傷口感染。
施肥:
春~秋季生長期期間可施長效肥,冬季生長停止期禁施肥。若是做為盆栽,不施肥或少施肥可抑制成長速度,避免枝條過粗以致型態不佳。
介質:
排水良好的山土、赤玉土
病/蟲害:
綿介殼蟲、綿蚜蟲、蚜蟲、紅蜘蛛、粉蝨
附註
認識植物可以注意各種植物在科學分類上的科、屬,
這並不是要作學術研究或是要彰顯自己很行,
因為分類越相近代表基因也越相近、也代表長相以及特性也越相近,
所以如果特別喜歡某一種植物,
您可以留意同一科、屬的其他植物,
因為它也差不多美麗(或者更美 ~),
養的方式也差不多照著您原本喜歡的那種植物養就好,
如此一來,別人看起來您種了好幾種植物,
好像要花費很多心思與時間,
但事實上許多植物但都屬於同一科、屬的,
您管理起來其實相當容易。
以上個人意見也只是大致上符合,
最周全的方式還是得經過確認後再決定如何去養植喔。